close

攻殼Stand Alone Complex、沉默螺旋與人工靈魂

 

看完攻殼的Stand Alone Complex (SAC)的The Laughing Man 笑臉男篇,很難不接著它的情境繼續設想。而也許就像某個同樣在討論這個題目的網路文章說的:「每個看過SAC的人都很清楚,其社會原型幾乎不存在,但卻造成了效應的延伸,吸引了像你我這樣來反復琢磨其中深意並且在無意之中把它「神化」之人,這是什麼現象呢?沒錯,Stand Alone Complex。

 

所以,看完SAC,我們討論著SAC,而這本來也就是SAC的行為。只是不知道這樣的發展,是不是在原創者的意料之內呢?不管是或不是,似乎都可以用SAC來解釋。

 

就像在劇中,草薙素子思索著那些呼應,或是模仿著笑臉男的行為產生的原因,而荒卷課長給她的回答是:「有些時候,觀眾的反應也是戲劇的一部分。」與這樣的回答相類似的,李國修也曾說過:「幕起,看見一齣戲;幕落,我是劇中人」。所以,我們所閱聽的內容,其實對我們的思考、判斷、或情緒其實影響至深,認同也好,反對也好,總之我們的思惟其實常會融入閱聽的內容而受到改變。或許,這也是SAC之所以產生的基礎。

 

 

 

在小說<歷史學家>裡說到:「也許你相信你的選擇是正確的,但你需要思考它為什麼是正確的。」只是,當人們堅持著自己的相信時,究竟有多少真正經過檢視?有多少真正經過思考?不說別的,從這幾年台灣的政治演變,很清楚的可以看到這樣的情形。

 

而這樣的情形,也就是攻殼SAC所提出的,對於獨立思考或行為是否存在的質疑。

 

「個別獨立發生,卻又有高度一致性的思想或行動。」、「沒有原版的複製行動或思想」這是攻殼裡對於SAC的解釋。只是,這樣的個別事件發生,真的可以視為「獨立事件」嗎?對於SAC的詳細解讀,有人提出:「當資訊如此快速大量的流通時,獨立思考真的存在嗎?亦或不知不覺中,我們都是被資訊所操縱的傀儡?自認單獨一人在網路前思考,但其實我們都是被某種潮流不由自主推送著?」於是就有了劇中所產生的現象:獨立個體不約而同做出了相似的行為,形成一種集體的盲動。

 

雖說是「不存在原創,但產生了複製品。」可是,所謂的原創真的不存在嗎?我想,其實是因為先有了一個傾向或趨勢出現,於是衍生出基於同一方向或概念,而或許有些許差異的跟隨者,或是複製品出現。在SAC劇中質疑了「獨立產生」的可能性。因為不管是思想或是行為,不可能憑空出現,都需要一定的資訊餵養與知識的累積。

 

或許,文化,或是意識形態的養成,可以符合這樣的狀況。同樣的,為了一個虛擬的信念,不同的人運用各自不同的方法來達到相似的行為目的,這在獨裁專制政體下,或是政教合一的神權體制下的社會裡經常可見。

 

例如現在政府傾中媚中,下面各級政府人員、地方勢力或是各行業中的利益共同團體自然善體上意的配合,於是各種未經上級指示的媚中行動一一出現。人們自動的配合,甚至在未經整體規劃之下在各個細節與方向自行發展;同時人們也自動形成思想警察,心中都有個小警總。而且,這些雖然是自行發展的,但都不離開傾向於上位者喜好的方向,所擔心的只有爆衝過頭,而沒有不及;只有馬屁,沒有不識相。我想,最具體的呈現,就是中國文革過程裡的種種現象。當然,也出現在現在中國民族主義大旗下的種種吹捧行為。

 

相類似的,所謂的時尚流行趨勢,似乎也是如此。整體的結果,是由各個「獨立個體(Stand Alone)」產生的集體行為或現象,成為一種複合體(Complex)。

 

不過,這樣的SAC現象,以及產生的結果,似乎又符合人們因為害怕孤立,而參考意見氣候與準感官統計的模式所產生的沈默螺旋效應(spiral of silence)理論。若是以這樣的效應結果來看,Stand Alone Complex裡的Stand alone,可以解釋為「孤立」,而Complex則是醫學上所說的「心理情結」或症狀疾病。

 

沉默螺旋效應的理論基礎,來自於探討人們之所以會有社會化行為,或者行為符合所謂的社會期待,往往是因為對於孤立的恐懼感。通常它的發生來自對於一個有爭議的議題的判斷。常常人們會先就這個議題,感受自己身邊的「意見氣候」,然後判斷一下自己的意見是否屬於多數意見。當人們覺得自己的意見屬於多數或處於較大音量的優勢時,就會傾向於大膽地表達這種意見;而若是發覺自己的意見屬於少數或處於劣勢的,就會為了防止自己被孤立而保持沉默。於是,越是保持沉默的人,越是覺得自己的觀點不為人所接受,由此一來,他們越傾向於繼續保持沉默。於是逐漸地,就會變成佔有優勢地位的意見聲音越來越強大,越來越變成主流;而持劣勢意見的人保持沉默,因而聲音越來越小。這樣的重複迴圈,就成為「一方越來越大聲疾呼,而另一方越來越沉默」的漸進式過程。而對於還沒有自己意見的人,相對的就容易受到優勢意見的影響,或是直接採納優勢意見 。

 

在沉默螺旋效應當中,聲音越大的,就變得似乎越主流,聲音越小的,就越變得不主流,不被重視。可是這和真正的事實不一定相符合。然而,在這兩種情形下,各自所發生的SAC,卻很容易會把原本不是真相的意見成為事實。主流的聲音掌握發言權與詮釋權,再加上SAC而來的行動配合,就能有效的消滅非主流的存在。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04年的319刺殺總統案。當時的藍營聲音如此的強大,一面倒的主張所謂的自導自演,甚至鬼扯一堆如奇美小護士之類的唬濫。結果至今仍然沒有證據能夠支持他們的說法。同時間,還一一出現福小姐、豬皮測試等等的各方神探。相對的,在這樣的強勢主張之下,掩護了原本正常對於這樣的事件會引起的合理懷疑與偵辦方向,例如中國買兇;例如藍營人士進行刺殺行動;例如地方簽賭組頭意圖影響賭盤等等。這些應該在這件刺殺案中被探討檢驗猜測的行兇動機,在319案件當時幾乎完全消失不見,變成似乎只有自導自演才成為唯一的正解一般。所在這樣的情形之下,難怪不論李昌鈺的檢驗,以及後來找出的兇手及可能的行兇動機,一律都被無視消音。當然,在這當中,主流意見及配合媒體的操控斧鑿斑斑。不過,整個社會的輿論氛圍,或者意見氣候,似乎就此定調一般。這樣的情形,簡直就是攻殼SAC笑臉男事件的翻版,連笑臉男模仿者的出現,以及有心人士藉機操作牟利的情形都如出一轍。讓人很驚訝的是,這樣拙劣的操縱,居然也就此達到目的。

 

沉默,不表示意見,這似乎是東方社會中常見的習性,也是所謂的以和為貴、鄉愿的具體表現。於是,在這種情形之下,敢於發出聲音的,不論是非,似乎總是能得到他所想要的。這在政治上、社會上,甚至在司法上,現在都已是常見的現象。於是,長久下來,在其他的聲音沉默之下,這些佔優勢聲音的人也開始以為自己是對的,而是非、真相早已不再重要。在電影<特種部隊 (Basic)>當中就說了:「事實如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看起來像是什麼。」

 

於是,也難怪要質疑,是否真有獨立思考的存在。是社會意見、或是群眾真的可以弱智至此嗎?懶得自行判斷,不敢自行判斷,從眾,變成沉默螺旋效應出現的溫床。

 

在這種情形之下,資訊的傳播將會出現偏見,即使在現在的網路世界中,打開入口網站portal website或是Google搜尋,得到的結果仍然會依照廣告行銷、或是該資訊的熱門程度而排序。所以,並不是所有資訊都有著均等的機會被閱聽者所接收到。所以,像<群眾的智慧 (The Wisdom of Crowds)>一書所指出的”多數較少數更為聰明”的現象,並不容易出現。因為在沉默螺旋效應當中,較大聲的,只是看起來是多數,可是並不是真正的多數。

 

所以,在SAC的現象當中,理應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個體,或是個性,就這樣消失了。理論上,多數人所形成的群體,在資訊充足的條件之下,應該是能夠做出不同的判斷的。而後在不同的判斷當中,經由群體的相互平均之下,而獲得一個較聰明的結論。但是,在SAC當中,由於害怕孤立,由於從眾心理,人們卻彷彿喪失了自我一般,在行動與思想上有著高度的一致性。所以,不管是對於對於獨立思考的質疑,或是出於對於孤立的恐懼情節,這兩種對於SAC的解釋似乎形成了如同摩比烏斯環(Mobius Band)一般的二而為一。

 

這樣現象的發生,或許是來自於偏見。這裡的偏見,所指的是人類對於資訊會變得有選擇性的接收、處理及判讀。而這樣的選擇性是怎麼產生的?成年以後,當人的意識形態定型之後,往往對於資訊會有選擇性的接收,或許是懶了,或許是不再抱有好奇心去探究,更或許就是基本的從眾、害怕被孤立的心理。

 

一般來說,將資訊,進一步處理成知識,所需要的整理的能力,在這個階段,似乎不存在有取捨、好惡的存在。但是在將知識轉化為意識形態、智慧、經驗等等的過程,往往就會牽涉到取捨。而這樣的取捨,是否能不帶有情緒,就很難說了。另一方面,轉化的過程,是否能有整合的能力,是否能有進一步思考背後含意的能力,也是一個關鍵。思考,本身應該也是Neutral的。但是以「人」來思考,就難免帶有非理性的bias因素。而AI (Artificial Intelligent ,人工智慧)呢?

 

在攻殼裡的Tachikoma AI,在產生靈魂Ghost之後,個體的差異也凸顯了出來。但是,AI們並沒有產生沉默螺旋的現象。或許,這是因為在AI,在資訊的分析和解讀上,相對於人,並沒有偏見、文化差異或是受到意識形態影響的問題。所有的資訊都是中性Neutral的。

 

草薙素子猜想在資訊同步後的AI們,產生各自獨立個性的原因,來自於好奇心。由此來看,或許心智的成長或是發展,有它的成長曲線在。固然,人們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慢慢地會經由知識經驗的累積,而加快同類型資料的處理速度,不過在這同時,因為處理模型已經逐漸的形成,也就是說,意識形態已經成型,所以對於資訊的處理判讀也就會產生偏見。

 

於是,隨著年齡、生活經歷的累積、或是意識形態的形成,好奇心可能會逐漸消失,所以心智的成長也就趨於緩慢而逐漸定型。所以人們對於資訊,會產生接收或是解讀上的偏見,而且不再以邏輯方式分析處理。尤其是若只接受單方面的資訊餵養,就更容易受到SAC的操控。或許,這是因為人腦的處理能力有限嗎?相對來說,AI則可以重複而不厭煩,沒有習慣模式地,中立的,處理著單純的資訊。所以可以一直是Neutral的。

 

不過,若是照劇情當中,其實也很難說。因為Tachikoma的AI也已經演化出情緒了。只是,究竟在這人工的靈魂當中,情緒會是怎麼產生的呢?

 

相對來想,攻殼劇場版一的傀儡師,這個自稱誕生於資訊之海,具有意識的人工智慧靈魂,有沒有情緒呢?就劇情上來說,似乎是有的。所以他恐懼並逃避六課的追殺,並且有找尋同類(素子)的動作產生。只是,情緒的定義究竟是甚麼?以人類來說,情緒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一般來說,有好惡,才會有情緒。基本上,情緒是屬於非理性的。所以全理性基礎的AI,應該是無法具備情緒這樣的非理性元素的。所以,非理性,算是一種靈魂的特徵嗎?

 

因為,非理性,等於是為理性邏輯的系統投入水平思考的變數進去。所以,大致來說,情緒、意識形態、文化、教育、好惡等等,從對於行為的影響來說,應該都算是非理性的。只是,這些非理性的因素,也更容易產生SAC。但是,就因為SAC的發生,所以靈魂的獨立特徵,也似乎因為一至性的結果而就此消失。這又是一種矛盾。

 

SAC的結果當中,有著「一致性」的特性。可是,一致性卻往往代表著停滯的危險。就像Apple Seed 2裡面的情節。想要將所有人的想法和行動統一一致,結果所招致的,應該就只會是滅亡。

 

若是以生物演化的觀點來看,「變異」的出現有著絕對的必要性。

 

所以,在攻殼劇場版一當中,德古沙問素子為何會招募他進入公安九課,素子的回答是:當所有的組件或是組成都是一樣的,必定會存在著致命的缺陷。所以在九課當中幾乎都是改造人,出身傭兵或是特種部隊的情形下,招募了他這個刑警出身、大部分仍是肉身,且有正常家庭的成員。

 

所以,在一個團體當中,有著不一樣的因素存在,有著其生存上的必要性。相對的,像<群眾的智慧>裡所提到的,高度菁英集中所形成的決策機制,往往就會發生危機。書中所舉的例子是美國NASA在哥倫比亞號號太空梭的受損風險評估,而最近的例子,就是豐田汽車的危機處理問題了。相對的,九課的荒卷課長就說:「九課並不存在團隊合作,充其量不過是在『個人表現』的結果中,產生的『團隊默契』罷了。」



 

所以,在生物系統當中,是不是也必定有著這樣的變異要素呢?在生物演化體系裡,可以明顯的見到這樣的情形,那麼,細胞生理的運作、器官組織之間的協同、人體各項生理運作的反應與調控、疾病的發生,是不是都有這樣的因素?

 

另一方面,相對的,若是以系統設定控制,主動在運算過程當中投入變數,像<奈米獵殺Prey>裡面的程式運算過程一樣,會不會也產生這樣的情形呢?因此,變異的發生或需求,可能不只是來自於那十萬分之一的平均基因突變機率,而可能有更多更精細的調控在內。所以這可能並不像類似基因或是多重代理人程式矩陣當中所應用,或是所期待的,在bottom up模式當中所出現的「突現」現象。

 

變異的發生,應該是生物體的特性,也應該是獨立的象徵。然而,獨立的個體,依照自行的獨立的判斷,而做出相似的,或是協同性的行動或思考,這可以視為是一種經由「群眾的智慧」而抵銷個體判斷差異的結果,但從結果來看,卻也是一種SAC。

 

所以,SAC是一定會發生的嗎?當結果或是答案不是唯一的時候,SAC的出現就會變成了缺點,沉默螺旋效應的出現就是其一。

 

能夠怎麼做呢?是否真的像是在SAC的一開頭,草薙素子所說的:「不喜歡這個世界的話,就閉起眼睛,蒙上耳朵的過日子吧!」就像笑臉男所作的,就像麥田捕手主角所說的一樣:「我想讓自己就像個又聾又啞的人一樣。」

arrow
arrow

    simonliao3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