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7年四月NEJM的文獻:
 
42歲男性,高血脂症,有conorary artery disease (CAD) 家族病史,4個月的間歇性活動行胸痛,影像分析發現冠狀動脈左旋支(LCA)有中度ischemia。冠狀動脈的CTA (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顯示在近端LCA有嚴重的動脈硬化斑塊,造成狹窄問題。(圖中的A和B)
 
病患歷經high-intensity statin藥物治療,合併ezetimibe降膽固醇藥物、beta-blocker藥物、以及aspirin,並且接受飲食指導及攝食健康飲食、進行規律體能活動,之後症狀表現消失。
 
四年之後,病患抱怨有胸痛發生,不過影像醫學的檢查發現缺血性問題及硬化斑塊均已減緩(圖中的C和D),認為病患的胸痛並非心臟方面的問題。
 
以上是這篇文獻的摘要整理。不過這當中有一些地方值得想一下:
1. 文獻內容並未清楚指出病患的臨床數據,例如血脂、血糖、發炎指標等。對於治療的protocol也沒有清楚的說明,只能推測應該會是依照常規的治療guideline進行。
2. 除了多種藥物的介入,病患同時也接受了飲食和體能活動的介入,顯示在治療上的效果應該來自多重介入,而非單一處方的結果。ˊ
3. 病患究竟維持這樣的藥物治療多久?飲食和生活型態的改變又維持了多久?病患的compliance究竟如何呢?
4. 這個案例當中,嚴重的硬化斑塊及缺血性問題的改善確實能讓許多這類病患的治療帶來指標性的意義。
5. 4年後病患抱怨的胸痛究竟是甚麼樣的問題?這篇當中並無答案。會是藥物副作用?或是其他病灶發生?
6. 或許我們應該思考一下,是不是在治療的方案上只有這些藥物的選擇?或者有其他更安全的方式?又或者,應該在更早的階段以營養或生活型態的調節來減緩或甚至reverse這樣的pathogenesis過程?
 
這篇當中並沒有這些答案,不過至少我們可以從中發現,ischemia及atherosclerosis plaque的問題是可以被reverse的...
 
文獻來源: N Engl J Med 2017; 376:1370 DOI: 10.1056/NEJMicm1609054
 
(同步發表於https://www.facebook.com/Simon-Liao-PhD-604874249886687/)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CAD
    全站熱搜

    simonliao3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