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說,不喜歡看滿滿都是字的東西。所以我知道我寫這個部落格,其實絕大多數只是在自我紀錄下來一些自己的想法而已(算是某種的自我感覺良好。哈哈!)。至於是否有人看,好像也沒那麼在乎,只能說隨緣就好。

 

當然,我也清楚,相較於文字,對於閱聽人來說,圖像、影像似乎是更能夠接收訊息的方式。在媒體傳播上,也普遍認同一張照片、或是一段影像,所能表達的往往更勝於文字許多。

 

舉例來說,比起「魔戒」原著中數百字的詩篇頌讚,應該更多人傾向於直接看電影裡精靈弓箭手2秒鐘的帥氣動作。在現代科技之下,這真是個讓吟遊詩人失業的年代啊。

 

 

 

或許文字與影像這兩者無法直接的拿來比較,畢竟各有其可成為經典之作品,也不可能完全的取代彼此。但近二十多年來,由於資訊科技的進步,圖像在傳播上的優勢逐漸的凸顯出來。相對的,文字、語言的表達似乎逐漸弱化,這會讓人類的文明發展帶來些甚麼樣的改變嗎?

 

我無意於探討媒體傳播、或是文化上的大議題,只是想到了一些似乎有趣的關聯。

 

是的,我也愛看漫畫動畫,愛看電影,但更多時候,我仍著迷於文字、或是語言對白所傳達的情境。

 

想到這個主題,主要是從大學時看過的一部電影:「Until the End of the World 直到世界末日」來的。算算那是大約十六七年前的電影了。那時候在電影裡所描述的未來世界裡,人們已經習慣使用各種圖像,作為操作電腦或其他設備系統的介面。想想在那個年代,80年代末期,Macintosh也才剛推出Classic機種沒多久,我都還依稀記得大二時,第一次看到隔壁寢室學長的Classic SE,只用滑鼠單鍵操作眾多的圖樣,還有令人驚艷的,彩色的色帶印表機Apple ImageWriter所列印出來的圖形,看來這部電影的編劇和導演早已預見了物件導向、圖像式介面的未來趨勢。

 

在那部電影的情節裡,穿插著許多影像式的電腦操作;隨著劇情的推演,一開始,主角所做的,是遊走世界各地,用一個特殊的攝影機,拍下分散在各地的家人的影像紀錄,目的是將這些影像紀錄,透過他父親所發明的裝置,轉換為神經訊號,讓他那失去視力的母親可以重新看見親人的影像。

 

到了情節中段,因為一個人造衛星故障的事件,導致全世界籠罩在電磁波風暴當中,讓所有的電子設備幾乎失去功用。在情節中,有一幕是一串長長的車子由一輛破舊的小卡車拉著,慢慢的在澳洲的沙漠中前行。旅人們說,因為所有車子的微電腦系統都失去作用了,所以無法發動,唯一能啟動的是那一輛手搖曲柄發動機的小卡車。看著那樣的影像,彷彿是游牧民族一般的情境,還真有世界末日的意涵。

 

在情節的後段,主角回到父親的研究室,也成功地將影響轉換為神經訊號,讓母親看到他所錄製下來的親人紀錄。但另一方面,這樣的技術也轉為另一個反向的用途:將神經的訊號記錄下來,轉換為影像呈現。而最具體的,就是讓人們記錄下來自己的夢境。(PS:前幾天才看到新聞說,已經有研究成功可行的技術在進行這樣的事了…)

 

由於這樣的技術,於是在電影中,幾乎所有的人們都沉迷在自己的夢境影像裡。他們的生活就是睡覺、作夢、紀錄夢境,然後在醒著的時候,手裡就捧著一個掌上型的螢幕,一遍遍看著自己的夢境。因為夢境是自己想像中的世界,所以人人像吸毒一樣,沉迷其中,不願清醒。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資源,是維繫他們的掌上型顯示器可以繼續運作的電池。(PS:在這裡,想到約翰奈斯比<高科技、高思維>的內容…)

 

在這部電影當中,對於科技的預言無疑是精準的。在電影情節裡出現的,包括網路、搜尋引擎、圖像式介面操作、手持式影像紀錄及顯示器、數位影像記錄轉換技術(要知道當時還是80286的時代),還有提到他們最頂級的晶片是越南生產的(看來這樣的情況可能不中亦不遠,哈!)不過,讓我想到比較多的,是有關文明的一些預見。

 

在電影裡的結尾,一個迷戀著女主角的作家,找到了一部老式的打字機,一字一字地打出一頁一頁的小說,吸引著女主角閱讀,讓她從夢境的癮中脫離出來。當然這是個稍有戲劇化的處理,主要是我很懷疑,從影像當中脫癮有那麼容易嗎?但另一方面,差不多在看了這部電影的那段時間,在兼家教時,有一些現象讓我有了關聯性的想法。

 

當時所教的學生是國二和國三的數學和理化。在幫他們檢討測驗題目時,發覺很多時候他們並不是不會做那個題目,而是看不懂題目在問什麼。也就是說,他們對於用文字所表達的東西比較不容易理解。回頭翻翻他們所使用的教材,有很多都是以圖象說明的。這是和我小時候念書時的教科書很大的不同之處。

 

記得以前念書時,教科書或是參考書幾乎都是文字佔大多數,圖形不多。當然,念幾何、代數、函數、三角函數、微積分等等時例外。等到畢業之後,聽說教材內容慢慢開始改變,圖像越來越多,目的是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教材。畢竟圖像是比較直觀的,文字寫一大堆,圖形只要一張就看懂了。

 

然而,教學上變容易了,學生容易理解了,並不代表說學生的理解力變好了。

 

我想,在我們閱讀文字的同時,其實是一種抽象思考的過程,是透過文字的敘述,在腦海中描繪出圖像,或是模擬出情境來理解文字的意涵。但是,一旦所要傳達的訊息,直接就以圖像影像來呈現,就省略掉了那個抽象思考的過程。長久下來,人們就不再多花腦力去進行抽象思考,畢竟思考是比較累的,直接接收圖像的訊息是比較輕鬆的。

 

於是,思考能力相對地變弱了,也不再能熟悉於從文字或是語言接收到抽象的訊息,除非是很直接的表達、或是情緒性的文字。然而,文字和語言的抽象意涵,有一部分是來自於由接收的人本身的思考,所產生的情境想像。由於有了接收者的自我演繹,所以這樣的想像有了超乎現實的空間,於是形成了抽象的魅力。

 

相對的,若是已經熟悉於直接的接收既有的圖像訊息,雖然是很直觀快速的理解,但是也少了想像演繹的空間,所以在提出「沒圖沒真相」的訴求同時,也會讓人更追求更多、更直接的刺激。於是,圖像的傳播,隱晦暗示的越來越少,相反的必須越來越直接、越來越煽情火辣。因為閱聽人已經不想思考,懶得思考,只要直接的結果。

 

這樣的現象其實已經明顯存在於現在的媒體傳播當中。網路相簿、照片遊記、YouTube等等都是具體的實證。即使是文字語言,也都是直接、簡單的表達居多。所以我們所看到的社會和文化現象,思考與辯證越來越少,長篇的說理推演沒人看,也沒人有興趣,所謂的論述,往往化約成一句口號或slogan。

 

這會產生甚麼樣的影響呢?當人們自我的意識型態,在形成的過程中不再有足夠的思考與辯證,就很容易被動的接受媒體所餵養的意識型態與價值觀。而且更因為不再想要去思考辯證,所以不容易接受不同於己的意識型態或價值觀。

 

這樣的情形不只是在意識型態,而是形成了一種整體的文明新現象。例如在文化的選擇當中,所謂個別化、或是量身訂作的,就越來越容易形成。MP3、iPOD的興起盛行就是其中一例。

 

有了MP3和iPOD,人們可以將他喜歡的音樂自行收集編輯整理,聽自己愛聽的音樂。可是在這同時,他也慢慢地減少聽到其他音樂的機會。整個過程裡包括:喜好>>選擇>>只接觸自己所喜好的事物>>不再接觸原有喜好範圍外的事物。於是接觸的範圍與領域變得越來越狹窄。同樣的情形,也會發生在網頁、電子報、部落格或媒體的訂閱現象當中。

 

於是,就變成了人們是慢慢地沉浸在自己的喜好、或是自己既有的意識型態所選擇的生活範圍裡。這就像是電影裡沉迷在自己的夢境裡的人一樣,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只接收自己要的,或是想聽的資訊。

 

在這樣的情形之下,就成為極權主義者的天堂了。只要餵養特定的訊息,就會形成堅實的意識型態。於是,民族意識、宗教信仰、政治立場,都逐漸各自形成壁壘分明、無法相容的陣營,而且,所由此形成的對立和紛爭也幾乎是無解的。當我們看到某些國家的民族意識莫名其妙的高張,當我們聽到巴勒斯坦的兒童最大的心願是成為自殺炸彈客,我們應該知道,這樣的狀況已經是現在的事實,而非想像。而且,似乎是無法改變的。

 

在生物學上,當一致性過高,多樣性不足,物種將會逐漸的走向滅亡。少了思考與辯證,人們的意識型態裡,多樣性將會漸漸的不足,是否,這正是人類物種逐漸走向滅亡的先兆之一。

 

說實在的,對於這樣的演變,看起來是悲觀的。不過,從生物演化的角度來看,原本人類也只不過是眾多物種之一罷了。沒有我們的世界會如何?會更好或更壞?不是我們可以從人類的角度來評判的,人類也從來都不是地球的主宰。而另一方面,倒是已經有人估計,若是人類消失,大約只要20萬年,地球上就不會再有任何人類曾經存在或活動過的痕跡了。

 

說到底,我們也只不過是歷史的過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imonliao369 的頭像
    simonliao369

    Simon Liao的Bla Bla Bla

    simonliao3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